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我国,这其中就包括西方从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形成的现代百科全书思想。我国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西方这种现代百科全书的重大价值,特别是其思想文化价值。著名思想家严复就曾盛赞过此类百科全书为“据古今宇内,凡人伦思想之所及”无所不包的大书。清末以降到新中国成立,这一个世纪一直处于激烈的历史变革时期,就代表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大百科全书来说,如有关学者所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客观上己有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的需要,但是中国就从这时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失去了独立性,实际上已不具备编辑出版这样一部必须动员全国学术界和各个领域力量才能奏功的巨著。”清末曾有人士筹划编辑百科全书,然而经过四十年断断续续的尝试,始终都没有成功。
研究发现,除却大百科全书,这一阶段百科全书数量虽多,种类也不少,但都没有充分展示自家风采,“百科全书有直接译自西文或日文的,有连编带译的,也有只是搜集、整理、剪贴的;真正用心搭建框架、撰写词条的,为数不多。”从世纪末十余年到世纪前年,这一阶段只出现了约部模仿或翻译西方和日本的百科辞书。至于清末以后,从年到年代,很少有急需又恰当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出版,仅在年代有一部《日用百科全书》而已”,直至年以后我国才编撰第一部中文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多少弥补了些文化历史上的欠缺,并由此带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股百科全书出版热潮。
现代百科全书知识传播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张扬知识启蒙的理性精神,这种知识传播功能的发挥是必须有其知识基础的,就西方现代百科全书而言,它的这种知识理性精神的发挥是建立在系统总结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基底之上的,特别是对百科知识条目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等质量评价标准的强调。对照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发展,它的知识传播在大多数时期是建立在知识“翻译”的文本之上的,多作“应急”“补就”之用。以清末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为例,除了翻译于国外的百科全书的条目质量层次不齐之外,即使是自己撰写的百科条目,粗制滥造情况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条目内涵表达得很模糊混乱,让当时人和后人都搞不明白。”我们不能妄加推断说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的知识传播没有知识的理性根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知识传播的根基是不牢固的,以至于最终制约了现代百科全书知识传播的效果。